欢迎来到共青团浙江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25年07月17日 22:11 点击:[]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多支实践团队分赴杭州、衢州、富阳、宁波等地,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国际传播、乡村振兴、基层健康服务等方向,铺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实践图景。他们从探寻中医药代际传承的密码,到带留学生感受“浙派中医”的魅力;从用科技文化为乡村添新动能,到把药膳知识送进社区居民家,浙中医大的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用脚步践行责任担当。
第一临床医学院“本草年轮”调研实践团于7月1日至7日赴杭州,深入大运河国医馆、浙江省中医院等多地,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博物馆参观及数据分析等方式,探寻中医药传承的代际密码。调研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对中医药的认知与使用存在差异,如年轻人多从网络了解、老年人依赖其治疗慢性病,且存在公众“高认同、低实践”的矛盾;团队也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传承需守正创新,未来将持续推动其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实践团成员出征合照
实践团成员学习智能看医
实践团成员参观浙江省中医院
实践团成员参观胡庆余堂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调研
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调研
实践团成员与专业中医师进行深度访谈
实践团成员与专业中医师进行深度访谈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学习中医药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学习中医药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学习中医药
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学习中医药
团队成员进行数据分析
团队成员进行数据分析
第五临床医学院实践团深入宁波慈溪、海曙、象山及金华岭下朱、安文、双龙等六地社区和卫生服务中心,扎根基层社区,聚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中医药膳食疗需求,通过与大爷大妈们聊健康、和社区医生谈经验、向老中医请教秘方,全面了解居民对药膳的认知水平、日常使用中的“槽点”和推广中的“痛点”。
团队成员亲手制作山药薏米糍粑,举办线下试吃推广,结合短视频、药膳手册发放等形式,让居民们真正“看得懂、吃得香、学得会”。为打造以中医药膳为核心,社区、医院、高校联手,覆盖慢性病预防、管理和康复全过程的健康服务模式尽一份力。
实践团成员合照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医院访谈中医专家
实践团成员采访社区医生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医院采访慢性病患者
当地居民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相关问卷
实践团成员制作药膳——山药薏米糍粑
实践团成员制作药膳——山药薏米糍粑
实践团成员制作药膳——山药薏米糍粑
实践团成员制作药膳——山药薏米糍粑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商场宣传推广药膳
并提供药膳试吃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商场宣传推广药膳
并提供药膳试吃
公共卫生学院赴杭州结核宣讲实践团深入杭州市蒋家桥社区与冠二社区这两个典型城市社区,开展“结核早防,健康护航”主题系列宣讲活动,针对社区老年人口集中、慢性病高发等特点,通过调研总结居民结核认知三大误区,创新“三化”宣讲(知识可视化、术语生活化、参与具象化),融合中医“治未病”理念,推出润肺食材指导、艾草锤制作、耳穴贴压等特色体验。本次实践立足公卫专业视角,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个性化健康指导、中医特色体验及基础监测服务,切实推动“早筛早诊”理念落地,为终结结核流行目标注入青年力量,彰显了知行合一的公卫担当。
实践团成员合照
实践团成员协助居民共同制作艾草锤
实践团成员介绍本次宣讲活动
实践团成员为居民贴耳豆
实践团成员为居民量血压
实践团成员进行防治结核宣讲
实践团成员为居民泡润肺花茶
药学院“筑梦药香里·共富山水间”实践团,在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6月30日至7月7日先后赴富阳四维生态数字农业产业园和安吉尚书干村开展调研,聚焦中医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富阳,团队考察了利用环境调控与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名贵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在安吉,实地查看中医药文化馆选址,梳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现该村原有经济依赖歇业的研学项目和需补贴的毛竹收购,亟需新动能。基于调研,团队提出“科技赋能道地药材+文化融合创新研学”双轮驱动路径,包括普查药材、引入智能培育技术、升级研学体系、以文化馆为枢纽展示相关内容等,旨在为乡村开辟可持续的中医药特色共富之路,成员也深感科技与文化融合对助力乡村共富的重要性。
实践团成员在富阳四维生态数字
农业产业园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在尚书干村的团队合照
实践团成员在富阳四维生态数字农业产业园
了解四维生态种植设备及产品
实践团成员在富阳四维生态数字
农业产业园学习垂直农业
实践团成员参观尚书干村陶艺研学活动教室
实践团成员在尚书干村村委向书记提问
了解尚书干村发展情况
实践团成员在尚书干村文化礼堂参观学习
实践团成员学习富阳四维生态农业
产业园作物栽培技术
实践团成员在尚书干村国学大讲堂
调研了国学文化的发展利用模式
富阳四维生态农业产业园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技术
实践团成员调研了尚书干村原有研学模式
思考中医药元素的应用潜力
药学院“本草先锋”赴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通过探访“五老”群体及有入伍经验的学生、挖掘杭州红色历史资源、开展实地参观学习与社区宣讲等活动,传承红色精神、传播红色基因,还借助媒体宣传和问卷调研唤醒公众集体记忆。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团队采访“五老”和退役学生代表并送上纪念品,成员在活动中身兼学习者、记录者、传播者三重角色,制作了相关视频、推文,预计收集1200份问卷并完成分析,发送7篇通讯稿及推文,成员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认同爱国精神,立志传承红色基因与济世精神。
实践团成员于时珍广场拍摄出征前合照
实践团成员于鹿山社区进行
“岐黄薪火传国粹,红色基因润童心”主题宣讲
实践团成员于阳陂湖社区进行
“铭记烽火岁月,赓续爱国主义精神”主题宣讲
实践团成员于受降抗战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实践团成员于杭州采访“五老”群体
人文与管理学院“银龄共生”实践团队为响应社会对老年健康服务的需求、助推“浙里康养”,聚焦提升医疗机构老年康复服务能力及老年人健康水平,深入丽水市缙云、青田等多地的九家县级医院,通过参访、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老年康复服务现状,重点关注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建设、医养结合实施情况及康复科、中医科等科室的运营模式、资源配置等,梳理出丽水在中医康养、数字赋能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调研报告,下一步将提出优化建议,为县域康养服务发展及“银龄共生”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合照
实践团成员了解遂昌县人民医院队伍建设
实践团成员赴遂昌县中医院交流学习
实践团成员赴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就老年患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座谈
实践团成员访谈医院相关医生
国际教育学院赴衢州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以“理解中国”为主题,组织来自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成员,通过针灸技术观摩与体验、园区参观、文化沙龙、调查研究等方式,学习衢州“浙派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在衢江区中医院体验中医药文化、在孔氏南宗家庙学习儒家文化、在衢陈皮大健康科创产业园感受中医药现代应用、参加中外青年文化沙龙,还撰写学习总结并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体会,此次实践让国际学生触摸到千年文化脉络,领略中医与儒家智慧,也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
实践团成员体验中医诊疗
实践团成员参观杨继洲针灸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参加中外青年英语交流沙龙
实践团成员走访孔氏南宗家庙
实践团成员参观衢陈皮大健康科创产业园
实践团成员参加张缙教授嫡传学术继承人
张庆滨教授的专题学习讲座
实践团成员合照
无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康理念推广,或是红色精神传递中,浙中医大学子的探索从未停歇。他们都以青春之力在实践中学习、在行动中成长,用实干为中华文化传承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这份热忱与担当,也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续写新的篇章。